印象海王:一个医药保健品王国的沉浮(第一部分之三)

我的日志

海王的出路在哪里?[@more@]2000年,海王面临的是一个全新的产业和市场竞争格局

海王的核心产业在医药板块,药品是全球贸易额增长最快的市场之一。当时的调查数据显示,全球医药市场规模1970以来年平均复合增长率在7%以上预计在2002将达到4110亿美元年平均增长率在8%左右其中OTC市场1998年达到450.7亿美元,销售额增长7.4%

专家预测:2006年,全球OTC销售额将增加到710亿美元,其中中东和亚洲增长最快,将从29亿美元增至71亿美元,亚洲的OTC市场规模约在120亿美元左右。目前国内药品市场规模约为1000亿元人民币,预计在未来的5-8年内我国的人均药品消费水平将达到美国的10%医药商品净销售额将达到3500亿元,市场潜力巨大。这样的市场的发展却令人堪忧国际医药公司来势逼人进口药品(包括三资企业生产的药品)所占市场份额迅速增长,目前已占到国内药品市场的50%世界25强跨国大制药公司中已有20家在我国站稳脚跟,如GW(葛兰素威廉)、BMS(百时美施贵宝)、SKB(史克)、默克、拜耳、罗氏等加入世贸组织后进口药品的品种和数量还将进一步增多国外研究机构甚至认为:“如果政府不干预,中国的医药市场将在5年内完全被国际医药大公司操纵。”

专家指出,中国医药企业与世界级医药制造商相比,明显缺乏竞争力的原因如下:

1企业规模小,重复建设严重,且生产能力大多数处于闲置状态。2000我国约有6700家制药企业但所有制药企业一年的销售总额还不如一家跨国制药公司(如GW一年的销售额医药流通领域现有药品批发企业16500零售企业多达119000家,企业多、规模小、效率低、费用高、效益差、秩序乱

2、企业发展战略、市场操作理念落后,市场竞争加剧,中小企业面临分化淘汰,迫于不规范的市场竞争,一些企业热衷于搞以非正当竞争为主要内容的低水平的价格战和回扣战。

3新药研发投入少,以企业为主的创新能力低下。研发是创新的基础,世界各大著名药企基本都以研发为导向,每年的投入至少要占年销售利润总额的10-15%而我国制药企业在这方面的投入一般不超过3%2000年数据显示整个医药工业每年在新药开发方面的投入也就是7亿多人民币,又分散于数千家企业,导致我国生产的西药品有99%是仿制产品以葛兰素-威廉公司为例一定时期内推出的主打产品一般不超过10种其销售额却在100亿美元以上每年拿出10多亿美元用于研究开发新项目,每年公司都能开发出几种新药用化学结构和剂型。新产品储备充足,使公司始终能保持科技优势

同时,行业的游戏规则也正在改变。20019月,国家药监局规定制药企业GMP认证最后期限2004630日,医药商业GSP认证最后期限为20041231日,这意味着届时一批不符合GMPGSP要求的医药企业将被依法关闭,更多的中小企业将在残酷的竞争中遭到兼并、淘汰。可以预计,一次医药企业资产重组、转换的新热潮就要来临,市场格局将因此出现大的变化。

由于国家对处方药和非处方药实行分开管理,医药市场的游戏规则正在发生变化,黑箱操作越来越难以维系,医院这条渠道将面临整改和缩水OTC才是出销量的阵地。处方药更多地依赖于销售推力,而OTC则更多地依赖于品牌拉力

1996年中国药品销售额为108亿美元,其中OTC为13亿美元,据国外预测,2020年,中国将有可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OTC市场之一。在零售终端,消费者自主选择药品,OTC越来越接近于普通消费品;但药品毕竟是特殊的商品,没有人会拿自己的生命开玩笑,去冒吃错药的危险,只有品牌才会给他们安全感,同类药品数不胜数,

消费者最后买的只是牌子。

留给海王的机会已经不多了,作为“海王号”的掌舵人,船长张思民清楚地意识到这一点。纵观全球医药市场,高端技术、强势品牌几乎全部被欧美企业尽享,国内的医药企业,实际上大多停留在卖产品的阶段,所获得的发展空间极为有限。张思民再一次做出重要决策——做一个成功的品牌,做属于自己的“海王”品牌

海王再一次面临一场与广告有关的“战争”!

这一次,是输还是赢?

«上一篇:印象海王:一个医药保健品王国的沉浮(楔子)   下一篇:祝贺您»

评论(0) 点击次数(2619)
评论(共0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登陆后可发表评论,请先登录。